最近有段时间没更新了,今天写一篇这段时间的总结,对自己这段时间一个总结,如果对你有一点启发,那就更好了。
先来说前段时间我提到过的一个观点,去IP化才能突破天花板。
这句话怎么理解呢?不是这两年都在谈论IP吗?个人成长吗?而且很火。为什么要去IP化。
这里其实理解一下为什么罗辑思维,罗振宇老师的这个超级IP就可以,其他IP遇到的情况也是一样的。
就是一个商业模式,太依赖IP的流量,可以短期爆发增长,但是这个模式最大的短板,就是太依靠个人IP的带量,很容易到天花板。
上个月我去了一趟深圳,一位朋友找我聊事情,他跟我说到了这个问题,他跟我举例他目前做的项目,至今也就做了1年时间,但是增长非常好,而且短时间做到了业内非常头部的位置。是非常非常头部的位置。
他们的模式就是做去IP化的方式,你看他们数据就会有感觉,得到app苦心经营的方向,各项数据在它面前都很弱。
这个就是去IP的能力,因为中国13亿人口,你再知名的IP了不起就是千万量级,但是这里的数据还包括很多假数据。
相当于你一个IP在广大的人群当中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,至少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人不知道你。
你说李佳琪火吧,抖音口红一哥。带货很厉害,经常把一款货抢购一空。
但是你要记住,他这个量级也止步在这个量级,再往上爬非常非常难。
还记得之前一位大佬说网红第一股上市如涵的时候就说到这个问题,他们公司大部分数据都还是张大奕带的数据。孵化出来的达人占的比重很低。
IP化很难复制,并且很难跨行业。天花板很难达到,并且你要知道打造一个IP,不仅仅需要的是时间,金钱投入。还需要很大的运气,你这个账号才会起来。
你看这几年罗辑思维都在走去IP化,最大的原因应该就是这个问题,靠个人IP的魅力增长,已经到了天花板了,这个时候要突破,只能去IP化,后面孵化了得到都是这个目的。
包括得到买大量的广告以及投放,就是因为去IP化的产品,才是市场化的产品。但是为什么得到目前增长不是很好,因为受众的选择出现了问题。
毕竟整个社会的精英人群并不多,得到做的却是这个人群的生意。
你看另外一项数据就能感觉,那么就是樊登读书会,大众去IP化,一年可以做20个亿。
这个就是差距啊,如果你是行业从业者,估计我这样说你就会大概明白,如果还没有理解,再过几年来看我说的这个问题。也许就能明白了。
而且目前业内已经有很大趋势,就是往去IP化的方向走了。
这段时间一位老大哥,老z老苏州找我,谈主播网红的事情,大哥是那种给主播刷百万的大佬,处过几个网红女朋友。
这几年传统的生意不好做了,以自己对这个行业的一定了解,特别想做网红。
我也把这个案例告诉他了,我说,最终IP也好网红也好,都逃不过卖货,卖产品。后段肯定需要有产品承接。
这个产品不仅仅是指的是货,也许也是类似得到的这样一个产品,有自己的一个商业模式的产品。
那么最最值得做的,一定是市场容量才是天花板的事情。那么这样看,更值得做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,而不是网红。
网红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,超级厉害的流量明星也才多少粉丝,你不可能超越他。
当然网红也好,IP也好,是赚钱的,值得做。我这里说这个问题,不说不值得做了,而是说行业天花板的问题。希望大家不要误读其中的意思。
正在的商业一定是解决需求,满足一部分一个需求,或者一类人的需求。需求很多,如果你有心,生活中多观察,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机会。
老哥临要走的时候,跟我说,六。我觉得你太保守了,如果我去做你要的项目,一定会全部免费,大量投放招募人进来。
可以不赚钱,但是要把蛋糕做大。
我说,这个路子几年前是对的,当时大家都是在烧钱做市场,如果做个产品不烧钱补贴都不好意思出来说。
你看现在如日中天的瑞幸咖啡,有位我经常看的大佬,多次说到瑞幸咖啡必死无疑。
瑞幸就是在大量开门店,做补贴做市场啊。把蛋糕做大。你看滴滴不就是烧钱起家的嘛,现在做的多大。
滴滴是出行刚需,喝咖啡能成为刚需吗?这个市场这么多年培育,也就这么大。凭什么瑞幸你就觉得这样培育市场能够做大,养成用户习惯。
免费,补贴带来的确实有短期的增长,数据好看。但是长期看如果不是刚需的产品,很容易死掉。
这个时候会涌入很多非真实用户,你会花费更大的人力财力去做用户的运营。
现在业内已经有很大的趋势,就是做真实用户,你是用户吧!那么付费。我们在一起玩。
免费?自己玩去。
市场发展也是有一条路径的,从最早起的市场经济口子开放,大量需求被激活。只要你做一个产品,就能大卖。
后面到选择精品的阶段,前几年很火的概念,匠人精神,奢侈品。
这几年这两个领域谈的人少了,缩水很严重。然后现在开始回归真实的消费理性。物美价廉。
于是拼多多,很多很多这类型的定位产品开始增长迅猛。
不管怎么变,多思考商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?这样才能让你做出正确的决策。
以上!希望对比有帮助。
原创:陈六爷
来源:六爷笔记 (ID:cysh28)